本書透過作者親身經歷,展現70年代以來香港的發展軌跡,見證30多年來香港的社會環境及社會運動,亦有他感性的內心剖白,在書裏細說香港往事。
作者梁耀忠草根出生,19歲遠赴英法兩國求學,78年回港,開始教書生涯及從政之路。他和其他民主派議員一樣,在香港的民主路上固執而持久地追求,在議會內外抗爭。
作者第一次參與社運是讀書時期的70年代,在英國唐人街參與「反貪污,捉葛柏」(前退休香港警察隊總警司)大遊行;到1976年四五天安門事件後,他和中國大學生首次到英國倫敦中國大使館抗議,要求中共結束一黨專政;到80年代,他首次上北京,在來福槍下,向人大遞交2萬3千多個簽名;89年六四民運期間,他上京送錢支持民運學生。
梁耀忠亦在書中回憶孩童歲月及求學的艱辛。他說,5、60年代,香港以工業和轉運業為主,他一家六口人住在佐敦一個不足100尺的板間房內,兄弟姐妹四人要睡特製的三格碌架床。梁的媽媽就是外發車衣工,兄弟姐妹偶爾也會接膠花回來穿,以賺取微薄收入。
19歲的梁耀忠,和所有年輕人一樣,都有過迷茫的青春時期。後來他自己揍錢遠赴法英兩國求學,那時口袋裏只有1,000元港元和一張回程機票。初到外國,他試過一個月不洗澡的日子、三餐不濟,要餓著肚子等開工,甚至要到唐人餐館請老闆打發一餐飯和路費。到學業結束,他因欠交學費,無資格參加畢業禮,一生也沒機會戴上四方帽。
梁耀忠1978年回港,後來承繼民運人士劉山青的新青學社,並改組為「街坊工友服務處」。他自1985年起當選區議員後,在葵芳選區連任至今,2003年區議會更以全港最高票連任,成為票王。1991年首度參選立法局落敗,1995年通過立法局新九組的紡織及製衣界當選。
梁耀忠還在書中透露了很多為勞工階層、工友抗爭的經歷,例如為等候英女皇發落的少年犯爭取明確刑期、為植物嬰兒爭取權益,80年代亦多次用工業行動為工人打拼。90年代的26座問題公屋醜聞、為殘疾人士爭取及交通津貼、最低工資、金禧事件等等,貫穿港英政府到現屆特區政府。書中亦透露了梁耀忠20多年的社運及政圈生涯中,議員間一些鮮為人知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