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來專注研究性別議題的學者,於831人大落閘後毅然走上街頭抗爭。
831、928等數字已經刻印在香港人的腦海裡,揮之不去,然而記憶隨每日過去總有耗損。何式凝博士於街頭抗爭、加入佔領運動,一直積極聯絡各界人士,除了成立「未來民主大學」,更與著名文化人成立「文化監暴」,誓要盡力,爭取香港民主。
她除了抗爭、授課,當然還有日常生活。她將這段時期內每日的發生的種種,用地道的廣東話記錄下來,一篇篇私人日記,卻又是那麼的不私人,與公眾、社會有所連繫。
日記中呈現的真性情,無論說話、用字、生活、理念等都是那麼的自我、那麼的有風格。抗命時代的日常,又是那麼的不日常,我們失去了的日常就被抗爭的路、抗爭的過程填滿了。
這不只是何博士的日記,還是屬於香港人的日記,日記會有寫完的一日,那就是死亡終結的一日;同樣地這本日記所反映的,是香港人抗爭至死的風骨精神。
從8.31人大落閘後,9月1日開始記述一個向來只專注於學術研究,被時代、群眾喚醒的學者的心路歷程變化。
由失望、到痛心、到堅持抗爭,日記的主人──何式凝都不斷反思、不斷學習,雖然無法堅持每日都寫下日記,但裡面極為個人的敘述,卻是公眾,尤其是雨傘運動抗命者的共同回憶,這本日記記載了何博士的一些家庭事、個人情感、思想等,不怕坦蕩蕩的表現自己,無怪乎她的學者朋友笑說她跳「脫衣舞」。
在日常的生活中我們有衣食住行、閒話家常,但是當抗爭變成了一種日常,舊有的日常生活已經離我們遠去。此書之所以叫《抗命時代的日常》,其實正是反襯那段日子有多麼的不日常,日常生活不會坐在馬路、睡在馬路,但是那段日子,卻是確實存在過的,教人感動。
從2014年的9月1日,記載到2015年的4月29日,日記每日每天寫,但願抗爭的目標能夠達成,不需要再每日每天抗爭,將一種非日常,變成日常。
試讀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