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究竟發生了什麼?2019 What Happened in Hong Kong? 2019

作者 Author:
匿名 Anonymous
出版年份 Publication year:
2021
頁數 Pages:
298
語言 Language:
中文 Chinese

2019年6月9日,103萬名香港市民上街反對《逃犯條例》的修訂,遊行的人龍在蒸溽的夏日裡,歷經漫長的等待,由白晝行到黑夜。轉眼間,「反修例」運動即將屆滿兩週年。在過去一段時間裡,很多人都在問「香港究竟發生了什麼?」關於這個問題,數百萬名曾經湧現在街頭的人們可能都有不同版本的答案。

關於2019年爆發的「反修例」運動,官媒的定性及假新聞鋪天蓋地,儘管民間也有大量來自參與者、記者、學者貢獻的紀錄,但隨著運動的急劇變化,中文世界的讀者要穿透國家輿論機器的敘事、辨析海量的信息、理解運動的發展軌跡仍是非常困難。相信不少朋友心裡都有這些疑問:香港的運動是由一小撮激進份子搞出來的嗎?為什麼《逃犯條例》已經撤回了,示威者還繼續上街?為什麼運動能持續這麼久?「無大台」的運動是怎麼組織起來的?這是一個爭取港獨的運動嗎?2020年運動還在繼續嗎?《國安法》對運動有什麼影響?

正因為想推進關於這些問題的思考和真誠的討論,一群作者在2020年的春天開始這個寫作計劃,梳理香港社會運動的歷史脈絡,以及《逃犯條例》所引爆的民主運動由2019年春天至2021年春天的發展軌跡。這本書著重系統性呈現運動的歷史脈絡、整體結構和發展歷程。

本書分作七個部分:〈歷史脈絡與運動背景〉、〈「反修例」運動〉、〈「群眾協作」如何發生?〉、〈抗爭在街頭〉、〈街頭抗爭背後的後勤網絡〉、〈街頭之外的抗爭〉、〈後《國安法》時代〉。

電子書下載 (中文版) (外部連結)
電子書下載 (簡體中文版) (外部連結)
相關網頁

目錄
一.歷史脈絡與運動背景
1. 殖民統治遺留的政治框架
1.1 「官商勾結」的制度和沒有民主的社會
1.2 「鎮暴」的殖民惡法
1.3 未能解殖的「回歸」
2. 中港政治變遷
2.1 1997 – 2003「廿三條立法」和中央經濟讓利
2.2 2003 – 2008中港交流增加,中國認同提高
2.3 2008 – 2014中港矛盾惡化期
2.4 2014 – 2019中央加速收緊對港控制
2.5 圖說主權移交後的變遷
3. 香港社會運動發展的軌跡
3.1 1980 – 1990主權移交爭議與民主運動
3.2 2003「七一遊行」
3.3 2003 – 2013主流民運外百花盛放的社會運動
3.4 2009泛民主派步向分裂
3.5 2011 – 2013本土派崛起
3.6 2012「反國教」運動
3.7 2013「佔領中環」
3.8 2014「雨傘運動」
3.9 傘後本土派的上升
3.10 「反修例」的爆發
二. 「反修例」運動
0. 導火線:《逃犯條例》修訂草案
背景
社會各界的反對聲浪
政府的回應
1. 第一階段:「反修例」示威和第一發催淚彈 (2019年3月– 6月30日)
1.1 全民動員「反修例」
1.2 「包圍立法會」:第一發催淚彈
2. 第二階段:「五大訴求」的確立及街頭抗爭的激進化 (2019年7月1日– 11月18日)
2.1 「五大訴求」的確立
2.2 「街頭」作為抗爭的主戰場
2.3 其他抗爭戰線的開拓
2.4 「理大突圍」:街頭抗爭升級的極限
3. 第三階段:抗疫即抗爭 —— 不同戰線的發展和交織 (2019年 11月19日– 2020年6月30日)
3.1 議會、 工會、「黃色經濟圈」、國際線
3.2 區議會選舉:民意的勝利
3.3 參選立法會:癱瘓政府運作和揭露打壓
3.4 「抗疫」即抗爭
3.5 《國安法》立法
4. 關於「反修例」,一些你可能也有的疑問⋯⋯
Q1 「反修例」運動的參與者是誰?
Q2 「反修例」運動在社會上受支持嗎?
Q3 「攬炒」是什麼?
Q4 「反修例」運動是「港獨」的運動嗎?
三. 「無大台」的群眾協作 如何發生?
1. 「群眾協作」的共識
1.1 「無大台」和群眾自發
1.2 「不分化、不割蓆、不篤灰」; 「兄弟爬山,各自努力」
1.3 「和勇不分,齊上齊落」
2. 「新媒體平台」:群眾溝通的載體
2.1 運動中的新媒體平台
2.2 「連登」:運動策略和行動方案的集散地
2.3 「電報」:群眾外包和匿名協作的空間
2.4 政府的監控和打壓
2.5 「新媒體平台」的侷限
四. 抗爭在街頭
1. 政權的暴力鎮壓
1.1 武力鎮壓、酷刑、性暴力
1.2 大規模逮捕和檢控
1.3 「法外暴力」
2. 抗爭者的街頭示威
2.1 大型和平示威
2.2 激進化的衝擊行動
2.3 游擊堵路癱瘓城市運作
2.4 「私了」、「裝修」
2.5 社區快閃行動
五. 街頭抗爭背後的後勤網絡
1. 「文宣隊」:資訊傳播和群眾動員
1.1 文宣「創作」
1.2 文宣「傳播」
2. 「即時資訊台」:共享行動資訊
3. 「後勤網絡」:街頭行動的後盾
3.1 「開源平台」:集散資源和配對服務
3.2 「家長網絡」:以人為中心的安全網
4. 醫療和情緒支援網絡
4.1 義務急救員
4.2 義務醫療團隊
4.3 情緒支援網絡
5. 被捕抗爭者支持網絡
5.1 法律支援
5.2 「旁聽師」、「法庭直播師」、「送車師」
5.3 在囚支援
5.4 「再就業」支援
6. 街頭沉寂後這些網絡去哪裡了?
六. 街頭之外的抗爭
1. 新工會浪潮
1.1 過去的工運格局
1.2 「反修例」中的工人行動
1.3 新工會浪潮的煉成
1.4 疫情下的新工會
1.5 新工會浪潮的意義和挑戰
2. 區議會
2.1 過去的區議會格局
2.2 「反修例」抗爭者搶佔區議會
2.3 區議會選舉的勝利
2.4 區議會的實踐
2.5 區議會的意義和挑戰
3. 「黃色經濟圈」
3.1 「黃圈」的形成
3.2 「黃圈」的實踐
3.3 「黃圈」的意義和挑戰
七. 後《國安法》時代
後記:燈下仍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