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視野 - 亞洲網絡中心 (作者: 濱下武志)

郵費 Postage:
Free Shipping
出版社 Publisher:
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
作者 Author:
濱下武志
翻譯 Translator:
馬宋芝
版次 Edition:
第一版 1st Edition
出版年份 Publication year:
1997
國際書號 ISBN:
962-07-6260-6
頁數 Pages:
204
語言 Language:
中文 Chinese
書籍分享者 Book Sharer:
匿名 Anonymous
借書期 Book Borrowing Period:
一個月 One month
還書安排 Book Return Arrangement:
Loading...
Adding to cart… The item has been added

本書作者透過對東南亞華橋移民、華僑匯款網路、香港英資財團的作用、近代香港和日本的關係等,描繪出香港如何成為亞洲的網路中心。

《香港大視野──亞洲網路中心》通過長期的歷史脈絡、廣闊的地域空間和視野去討論香港,對香港在亞洲的角色,及香港97回歸中國的問題,賦予新的意義。

如果不從國家與民族的角度去看,而是從香港所在地域的關係來看,那麼香港的97回歸。實意味著傳統上華南腹地的收復,香港會扮演以下各腹地的溝通角色:這包括、中國華南沿案一帶、華南各省、西南各省、東南亞大陸及島嶼、台灣、日本、韓國。美國及歐洲。

目錄
中文版序
序言

第1章 我與香港研究——從南面探索中國發展的圖象
1.1 由匯豐銀行的歷史研究開始
1.2 對華僑匯款網絡的追蹤
1.3 華僑匯款如何在中國華南地區使用
1.4 從南面研究中國的圖象

第2章 香港發展的八大腹地
2.1 從海洋看香港的崛起
2.2 島嶼、農村、城市——香港的三個組成部分
2.3 甚麼是香港社會的特性?
2.4 朝貢關係中建立的海洋秩序
2.5 香港回歸意味着華南腹地的收復
2.6 橫跨東南亞至中國東北的香港八大腹地
2.7 中央與地方・南與北—————香港的發展動力

第3章 移民、華僑與香港———匯款網絡的建構
3.1 中國的三大移民經濟圈
3.2 中國和印度移民是殖民地勞動力的主要來源
3.3 移民中途站————香港和新加坡
3.4 移民中途站=貿易中途站=金融中途站
3.5 因華僑匯款和貿易而崛起的新加坡
3.6 華僑匯款如何收集?如何流通?

第4章 香港英資財團發迹史——怡和個案
4.1 大班中的大班
4.2 怡和遷冊百慕達的衝擊
4.3 怡和捷足先登
4.4 買辦——華洋貿易的中介人
4.5 撤出中國、國際化、多元性投資——50至80年代怡和的發展
4.6 回歸中國業務——怡和的最終選擇?

第5章 亞洲的金融中心——————網絡城市的作用
5.1 金和銀的歷史——香港和新加坡的金融地位
5.2 香港和上海的聯繫
5.3 作為國際金融市場的特性
5.4 支撐香港金融中心地位的華僑匯款
5.5 以傳統關係為紐帶的金融組織——大眾金融、義會
5.6 由家族經營的香港金融集團
5.7 充分利用匯款網絡發展的匯豐銀行集團
5.8 匯豐銀行的國際化戰略

第6章 香港和日本——互補性歷史模式
6.1 “香港模式”曾是日本學習的對象
6.2 香港網絡對日本現代化的促進
6.3 香港在日本建立與東南亞關係中的中介作用
6.4 大阪・神戸-上海-香港的三角關係
6.5 日本佔領香港和香港回歸中國的問題
6.6 研究香港史所需要了解的歷史架構
6.7 日本是通過香港來分析中國的
6.8 對東亞地區史的重新詮釋
6.9 香港在亞洲地區史中的地位
6.10 日本西化的動機在於商業上敗給中國商人

第7章 邁向新的香港模式——多層式經濟社會的運作
7.1 通過網絡發展外部聯繫
7.2 國際市場、華人網絡、地方層面———香港
7.3 網絡——非制度性模式
7.4 內陸、沿海、海洋————地區關係中的香港
7.5 日本與香港經濟三個層面的聯繫方法
7.6 會館和宗祠—————傳統華人關係模式繼續發揮作用
7.7 香港的歷史模式和國際關係

第8章 一國多制可行嗎?
8.1 為何提出一國兩制?
8.2 香港回歸帶來的問題
8.3 應怎樣看待香港的主權問題
8.4 宗主權和主權——移民和國籍
8.5 中國對香港主權的行使是在海上
8.6 香港的民族主義——中國行使影響力的表現
8.7 香港回歸的意義——海國中國的出現
8.8 中華經濟圈的構思
8.9 從中國的歷史看,一國兩制是可行的
8.10 以“域圈”為形式的新地區主義
結語——給香港的朋友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