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大學?這個問題,作者金耀基校長從七十年代中作客劍橋大學開始就認真思考。《大學之理念》在八十、九十年代的台灣曾引起不少回響與共鳴,並且在台灣的大學改革運動的過程中產生了一些影響,其中有幾篇文字還被有些大學指定為通識教育的讀物。中國是一個高度重視教育的國家。從古以來自有一套教育制度。但清末以還,「廢科舉,設學校」,是中國教育制度至為關鍵性的「現代轉向」。北京大學是中國現代型大學之開端,而其制度與精神,實是借鏡西方大學的,所以中國的現代大學是「橫向的移植」,而非「縱向的繼承」。
在今日知識經濟的時代,大學作為發展知識主要的地方,已經成為社會中最重要的一種機體了。大學越變得重要,就越需要對大學之理念與功能作反思。何謂知識?知識是否只是一種或一型?大學又是否只是求真,而與美、善無涉?不誇大地說,大學之發展方向關乎到一個國家的文明之性格。《大學之理念》是作者對「大學之為大學」的一些看法。當然,在書中處處透顯出我的主觀的價值傾向。牛津版增加了四篇新的文章,相信新版《大學之理念》能繼續引起關心中國的大學前景的人一些思考。
目錄
牛津版序
自序
一、大學之理念、性格及其問題
1. 現代大學之源頭與原義
2. 大學的理想與性格
3. 專精與導通
4. 教學與研究
5. 學術的獨立與自由
6. 知識與德性
7. 書院的文化生活與品性之培養
8. 象牙塔與服務站
9. 餘言
二、二個文化的對壘與技術人文主義──對劍橋教育的一些觀察
三、從「二個文化」談到通識教育──由施諾爵士之死說起
四、怎樣才算是一個「知識人」──豈只是哈佛的迷惑
五、大學的世界精神──為「新亞書院襲雪因先生訪問學人計劃」之成立而寫
六、蔡元培先生象徵的學術世界──蔡元培先生新墓碑落成有感
七、卓越之追求──蔡明裕先生為新亞設立基金有感
八、成立「錢賓先生學術文化講座」
九、科學、社會與人文──記與李約瑟先生的一次談話
十、劍橋書院制的特色
十一、大學之功能與大學生的責任觀
十二、通識教育與大學教育之定性與定位
十三、現代性、全球化與華人教育
十四、學術自由、學術獨立與學術倫理
十五、在世紀之交談大學之理念與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