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香港人來說,2012至2017年,是無法忘記,甚至影響深遠的五年。
我們送走了曾蔭權,迎來了梁振英,又過渡至林鄭月娥;經歷了幾場龐大的社會運動,一起反國教,要求看電視,喊著特首下台,也曾撐起雨傘──這些記憶我們歷歷在目。
那麼,這段時間的流行文化,你記得幾多?與政局大事相比,流行文化被看為次要──聽一首歌,看一套劇集,究竟有幾重要?這些明星八卦新聞,這些不合情理的節目,為什麼值得一提再提?
「我已經無睇TVB好耐啦!」
「我唔聽廣東歌架啦!」
「我當然要XXX,而唔要XXX!」
這些說話,我們不陌生。然而,打開Facebook研究數據,在茶餐廳做田野考察的時候,你會發現現實的世界不是這樣。
「我已經無睇TVB好耐啦!」(但談論某劇集的時候,個個都能發表幾句,最多聽到的一句是「同其他TVB的劇集好唔同」。)
「我唔聽廣東歌架啦!」(但某歌手登上頒獎禮的台上時,整個Facebook都在share/ comment。)
這是流行文化的厲害之處。
更重要的是,以為流行文化是獨立於整個社會氣候環境而風花雪月嗎?恐怕不是如此。
我們有什麼電視台,看怎樣的電視節目,其實都是(我們很討厭的)政治。是以,被人詬病的大台繼續一台獨大,有著改革野心大量投資的電視台不獲發牌。
看回這幾年的流行文化大事,我們看見的是香港故事。在我們以為最困難的時候,有些人、有些事就悄悄冒起──這幾年,是日出與日落同時上演的時刻,也是我們的轉折點。
相關資訊:
試讀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