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最好的年代,也是最壞的年代」,狄更斯曾經以這名句總括了工業革命年代的英倫,他想不到的或者是,這句話同樣適用於2012年的英倫。 最好,就是奧運會這項國際盛事的終於重臨倫敦;最壞,就是這個國家自金融海嘯以來一直無法復原的經濟及人民對政府的信心。對於這個國家這個城市,香港人似乎很熟悉,一提及就想像到;然而,這個地方近十數年經歷恐怖襲擊、政黨輪替及多元文化的衝擊等變遷,跟我們的印象可能已相距甚遠。在這個最好也是最壞的年代,也是時候重新認識這個國度。
作者在2008年秋天一抵達英國就遇上金融海嘯,每天聽到的都是銀行可能倒閉、大幅裁員、企業破產、倫敦奧運也似乎搞不成的新聞,整個國家就像又在面臨二戰後的最大危機。在這種形勢下,來到這種雨下不停的地方生活自然不是最合適的時機,加上在英國的紳士外衣下實在有太多事情蠢得太離譜,然後便會不停質疑為甚麼自己偏偏要來到這個「可惡」的國度與她「共渡時艱」。
但就如許多香港人一樣,作者亦沉迷於博物館、劇院、音樂廳和大街小巷,藉以了解閱讀這個處處寫滿歷史藝術文化的地方。本書不在要成為英國留學天書,也不要寂寞地寫倫敦的天時地理,也不要自戀的記在英國的日子,而是作者對英國自金融海嘯捲起至今快將舉行奧運的數年間,對英倫的觀察及紀錄。每一篇文章都從不同的角度把倫敦一層層剖析後,又能完整的組合起來。究竟倫敦這幾年發生了甚麼事,要叫一名香港人從一開始便想要撤離?
試讀 (外部連結)